回顾|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学术年会(下)

icon 2017-02-21 17:06:16
icon 0

摘要:回顾|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学术年会(下)

  由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主办的 “立足本源  建筑未来”暨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于2017年1月10日在辽宁省大连召开,主会场设在大连理工大学伯川图书馆。建筑师分会以“学术交流文化传播”为宗旨,今年年会的特邀主讲嘉宾为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常青院士,报告题目为“城乡建成遗产传承的理论及实践应用”。另外还邀请了省内在该方面有深度研究的七位嘉宾做了主题报告, 来自辽沈地区广大建筑师和高校师生代表共30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

  <<<<<<<<<<<<<<<<<<<<<<<<<<<<<<<以下为内容回顾(下篇)

  主题:“立足本源  建筑未来” —暨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  

  时间:2017年1月10日(下午)

  地点:辽宁省大连市大连理工大学伯川图书馆

主持人:王时原主持人:王时原

  王时原:

  今天下午第一个报告是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 副理事长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教授,题目是《建筑的异化》。

建筑师分会副理事长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范悦教授建筑师分会副理事长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范悦教授

  范悦:

  我的题目叫做《建筑的异化》,异化这个词有点宗教的意味,今天不是谈这件事,马克思谈过宗教的异化,我们说的异化其实是想说建筑学和建筑设计越来越不像建筑,也不像我们想象的建筑设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上午常青院士也在讲这件事,无论库尔哈斯讲得对不对,建筑学是否会消失还是说我们正在感受、体验的变化,建筑、设计已经逐渐失去我们的市场,不像以前那么热。

  关于什么是建筑本身现在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也想跟大家探讨一下。我准备了一百多张PPT,由于时间有限,不确定是否可以讲完。通过1000/100/10三个数字来谈一下建筑的异化。比较关键的是我们的建筑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建筑设计如何做。国外也经历过这样一个时期,国外的人和国外的领域是怎么做的,第三介绍一下国外年轻的建筑师在做什么。第四是介绍我们自己,这十年做了什么事实。如果有时间,最后介绍一点实践。

  建筑内涵外延发生的突变

  现在建筑的内涵和过去不一样。以前都是新建建筑为主,现在不是这样,朝着不像建筑的方向发展变化,表现用传统的建筑学概念也无法解释。建筑学外部对应的环境发生了巨变,城市中充斥着各种建筑,面积巨多。建筑学包括设计与现实问题和需求脱节,现在我们做的设计不是社会需求的。现在没有给你一张白纸做设计的情况,但社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学校没教,同学也没学,设计院也正在转型。与时代和国际脱节,很多新知识没有在教科书体现,也没有系统编入建筑学教学里,与国际脱节体现得更为明显。虽然我们经常搞国际化,还是阻止不了同学源源不断地到国外留学。国外的教学课程内容跟我们差别非常大。我们的教法和学法跟国际的差别很大,我们花了很多高价送子女出去学习也是这个原因,因为世界变化快。设计行业传统技能力不从心,我个人是这样认为,不知道在座各位怎么想。建筑学形式空间主体论教育受到质疑。我们现在研究形式、研究空间,你的3D建模能力以前是很酷的,但现在没有多大作用,这种能力已经被边缘化,不是现在社会所需要的。跟常青院士讲的有精神、内涵的一致,但他讲得比我深刻得多。

  06年我在华森讲过一次建筑的未来,其实十年前建筑设计行业的变化已经非常明显。2010年我说设计市场主要的技能是由10-30年职业经历者组成。但当时设计任务量非常饱满,建筑创作的精神面的积淀就不够,养育也不够。因为市场非常好,设计院有人才需求,教育急功近利。5年后面对建筑“萧条”我们怎么办?这个萧条可能不是一、两年的事,设计业、设计师和我们的教育应该怎么办?对东北的冲击最大,所以这是今天“立足本源 建筑未来”非常重要的点。

  以日本为例,十几年前日本已经有过这种争论,建筑是否是夕阳产业?从比例来说,两条线分别是投资额和从事业务人员的演变,2000年从业人员高峰开始向下跌,而投资额在1997年、1998年就开始下跌,跟中国现在的情况差不多。从建筑业倒闭公司的推移数据看,2000年是高峰,持续了五、六年的状态,如果现在刚萧条,这个时间也许要持续五、六年,现在很多设计公司在收缩或者关门,这是挺正常的,跟日本当时面临的情况相似。

  建筑业的出路在哪?做新建筑不是理所当然。这是2000年之前的统计,用于新旧建筑GDP投资的比例,黑色是投在新建筑商的,白色是改造、翻新(再生)部分。越是发达国家,新建建筑越少,这应该是一个常态。所以我们今天建筑设计教学或者建筑学的教学应该面对的是“建成环境”。

  日本的经验可以借鉴,首先变革业务领域,策划、设计、施工、销售是第一阶段,要从第一阶段向运用、利用、更新再生、拆除等等移动。我们的研究和学习可能要针对后面,而且第一阶段也有一些变化,这里还有建筑策划的问题,建筑策划可能会增加。日建设计200年以后进行了变化,把18个子公司分成A群、B群这样的拳头事业部,有指向能力的建设,solution很重要。

  我国建筑设计以前走全能路线,建筑、结构、设备、其他都包含,以后可能要体育、博览、交通、住宅几大项,针对不同的任务需求,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我国缺少稳定的建筑创作环境,这也是跟国外对比得出的结论,缺少精神层面的积累。这是安藤忠雄个人事务所非常重要的典型。传统概念消失,建筑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目的,国外在这方面走得很前卫,很多都不提建筑。额

  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这几个人都是从事建筑工作,但名片上都没有建筑的词,“人类环境设计科学”、“社会文化环境学”,建筑成为一个下降的概念,代替它的是城市和环境。将来我这个设计院将来是不是要改名?学校要不要改名?这是一个大趋势。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

  对引入新的建筑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建筑学固有的内涵是什么?我认为我们的教科书是不足的,应该引入先进的教科书。我早年在国外做工业化比较,走访了欧洲六、七个国家进行比较。有人认为工业化是当时和今后我们国家最需要的。但是经过这么多年还没有开展工业化。之后我又做了住宅再生的研究,1997年的时候到欧洲调研了很多国家,跟现在的情况有点像,在进行大量建造以后,住宅过剩以后,不是要拆除住宅,而是说如何进行重新利用,这是建筑再生。另外还参加过用途转换,公建转换成公寓、酒店等。其实我们国家很多地方也在做这件事,我的很多研究生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

  这是法国的两栋一样的建筑,有一栋是改造过的,大家能看出来哪个是转换后的吗?是前面这栋,公建转换成住宅后要求有阳台。这是英国卫生部大楼转换成公寓的案例。我们已经进入建筑余剩的时代,建筑业呈现萧条,建筑学唱衰。

  下面讲1000这个数字的来源。

  《新建筑》中文版是跟大工出的,1925年到2010年85年的时间里,封面1000期,有一篇安藤忠雄的文章“今后的建筑”,是回答日本建筑业萧条重要的文章。安藤忠雄针对萧条呼吁重新相信建筑的力量。他指出现在有一种世界性的问题,通过大拆大建形成的城市面貌的巨变、房地产低迷、环保意识提升带来的可持续建筑。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达国家经济衰退,我们在2008年做了什么呢?投入了4万亿,使我们的经济保持下来。安藤先生指出在经济衰退的过程中,最先被抛弃的是建筑和房地产业。建筑师突然失去工作,对行业灰烟瘴气。指出中国市场的问题,出于成长期的中国由于重视发展速度和规划,建筑师的个性容易被消磨殆尽。如何恢复建筑的力量?他认为应该更加开放和讨论社会和建筑,不是建筑和个人或建筑和开发商,而是放在社会的大概念下看,超越在某块地皮上的环境造型,而是进行综合性环境创造今后的建筑并非面向作品,而是使建筑师成为具有创造力、构筑力和环境力的群体。安藤忠雄亲自做环境创建责任人,去种树,到社会上宣传。

  下面是数字100的来源

  日经建筑2014年找到日本建筑领域新生代变革者100人进行采访,把他们的经验找出来,希望可以找到破解今后日本发展的路径。这一百人都是泡沫经济之后进入建筑领域。是在1990年以后进入建筑领域。所以在座同学非常幸运,你们即将在大萧条的时候进入建筑领域,你们将获得非常不一样的成功。泡沫经济后进入建筑领域的人们带来了超越传统建筑定义的活动。不是有活的时候才牛,没活的时候才可以思考,做到常青院士讲的思想能力。

  10个成功主题

  突破困境、开拓市场、灾后复兴、数字化、建筑生产、地区活力经营等,我不逐一读了。这批人很年轻,进入社会怎么做?不是光去要一个项目来做,而是经营街区。不是等着甲方给你活,而是到街区帮甲方搞活街区经济。这批年轻人跟以前的老设计师不一样,我非常推崇这点,不要等着别人给你设计项目。

  猪熊纯是首都大学东京的老师,他们不仅仅提供设计和建筑硬件设施,还提供设施持续使用的经营。到灾区帮助人设计居民中心,里面有咖啡馆,让居民到这里运营,他帮着你运营改造。

  第三种是三位年轻设计师把以前大公司才有的信息,制作成公共的APP发布到社会,与人共享,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第五种是深入接触地方,构建地域新魅力,地区活力营造。家乡人少,但把家乡的事交给我,我来设计、经营。

  第六种挖掘分享居住的可能性,需求缩小时代的住宅。这个小伙子也是设计师,在竞赛中获奖,并且运用了他的竞赛项目,把剩余住宅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造运用。

  第八种是走出去,大家想想,有多少人到国外做设计?专门有人在中国经营设计。

  第十种是运用需求缩小年代的智慧改变传统楼宇观念,公共建筑设计投标的时候,不局限于当时提供的功能,而随着不同的使用方和使用时间进行协调和设计。因为公共建筑的东西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在设计很多大场馆,用完后基本就闲置了,是一种浪费。我也发觉周边利用专业技能创出空间需求的例子,建艺院的学生宁可推迟毕业,也要找一些老房子租下来,用自己的的技能调配一些材料设计,做一些Share house。这些地方我也去过,这种做法和尝试我觉得很好,你要挖掘社会上空置下来的资源,创出一种需求,只要不赔就行,赔了也没关系。

  最后一个10,主要总结一下十年。我到这个学校已经十几年了,这十年我们做了一些教学、科研和设计实践体系,跟国外一些朋友在一起,工作坊、建构和设计实践。比较有特点的地方是2009年以来做过的工作坊和世界名校,每年都做,还做总结,事先策划好。这些工作坊都融合了各专业,可能会以一个专业为主,但允许其他专业参加,大三、大四和博士、硕士都有参加。工作坊每年的场景虽然不太一样,但都有书和总结,音程形成了国家成果奖和辽宁省的成果奖。比如出版了《新建筑学初步》,这是大连的15库,是2009年跟东京大学规划系、建筑系一起做的,进行15库的改造利用再生,当时15库还没弄好。

  2010年进行环境建构,有的专家可能来过,主要是landscape研究针对环境的设计和创造、展示。2010年的城市调查和分析。2012年跟悉尼科技大学针对大连的采矿废弃地做的重构,2013年做的静脉城市,垃圾回收。2014年到日本清水港,清水港可以看到富士山,是非常有名的街区,过去非常繁华,现在已经凋落了,和日本电机大学合作,如何让它再生。

  建筑余剩时代的到来,我们也面临的大量既有建筑的改造压力,建筑师可以做什么?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关注住区建筑再生(品质提升)可以看到周围住区有各式各样的问题,而且量非常大。我国住宅存量已达到欧洲主要国家住宅存量总和,约等于日本的4倍。其中有一半是八、九十年代的建筑。可能我们的同学不一定住在老房子里,这里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基础设施问题、交通问题、停车问题、室内问题等等。各城市都做了一些工作,有加外保温、加户外电梯,管线户外改造的。从简单的立面修复到多元化的提升,不同的层级都不太一样,跟低碳也有关系。国内中小城市、大城市和国外大城市分了三个层次。

  现在很多老住宅的功能寿命已经到期,但设计寿命远没有达到使用年限。里面设施很旧,跟现在没办法比,但还屹立在那儿,北方住宅设计标准低又耗能。对这类主区品质提升和改造复杂关注度不够,推进比较慢,又缺乏科学的指导。

  现在我们要建立一个系统的建筑学理论和设计学方法。“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与低碳改造基础理论与优化方法”,是国家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共同立的唯一一项2016年的重点项目。由我们牵头,清华大学负责低碳部分,共同做的一件事。2016年我们的目光不再集中在新建筑和大房子,而是对建成环境想一些事。2017年到2021年五年的时间做这件事,希望在座的建筑师未来可以有合作,因为内容很繁杂,旧住区的问题以前没有人关心或者很少关心,我们的建筑师不太会关注这方面,因为都是修修补补,其实不是这样。你看发达国家的房子,很多都是经过了建筑师非常复杂的体系化改造,也是非常好的。

  这是我们出的一系列的书籍《住区再生》、《21世纪住宅模式》、《建筑再生》

  我们做了一些实践(在地建造)营城子中心小学改扩建工程,这么小的项目勘探设计拿了一等奖,说明我们的学会是非常公正的,因为它用非常经济的造价和常规的建构手段,能做出比较均质化通透的空间也是不容易的。

  大连市周水子小学改扩建工程,是甘井子区最大的小学,在原址上重建的。大家都知道小学的抗震性不好,要拆除重建。它不仅是在山坡上,用地非常紧张,而且增加了一倍的用房,所以难度非常大。这个项目也是得到了学会的肯定。大连市甘井子体育场改建工程,1500平,没有人愿意做。东北院的几个老总都在这儿,赵总应该知道大连分院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两家设计费一共拿了不到30万,这个项目跟了很长时间。现在各地都缺少体育场,中西沙都没有了,只有甘井子有体育场。三百米跑道还不太正规,但对于周边的居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提升活力和生活品质提升的点。做活了它,就可以把它改造好,所以我们进行了一些分析。很烂的场地,秩序性是第一点。因为它是经济性的,没有多少造价,就做了一堵墙,把看台和主席台做起来,增设了几个简易设施,训练场和宿舍。最后做出这样一个有一定秩序感和表现力的看台和主席台。探讨了从入口如何形成一堵背景墙,让周边的居民一下子都看到,而且愿意进去运动。这边是入口,一进来就可以看到墙的引导,这是运动员宿舍。因为要做出一些凹凸、设置灯光,开始讨论用木质纹路,但领导不喜欢。以前下半部也有凹凸,怕小孩儿攀爬,所以把下面的凹凸减少,上面的凹凸多一些。这是针对背景墙在地建造的设计。用传统的手法做出一种镂空的设计。我们每周都要到现场跟校长和工人讨论,他们也非常相信我们。最后建成效果是这样的,这是宿舍内部,这是背景墙。这是改造前的主席台和看台,这是做的方案,这是最后的效果和夜景。(详见图片)

  小结

  建筑的异化是想说建筑的目的、对象和方法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的名誉院长齐先生说建筑设计有三态,形态、生态和人态,以前是强调形态,今后强调生态和人态。人态我理解,可能齐先生认为人态是管理者,我认为人态是使用者,这是我个人的曲解。第三正是因为建筑的异化,才能呼唤出新的建筑创新和动力。建筑不异化就没有创新或者很少创新,所以现在这是一个机会。最后希望关注建成环境,从身边生活需求以及品质提升着手。这是我们的设计、教学想和同学们说的话。最后谢谢大家!

  图中是我们的二维码。谢谢!

  王时原:

  谢谢范院长从研究、教学和实践进行了分享。下面有请第二位报告人,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崔岩总建筑师,演讲的题目是《重寻尺度与温度,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设计实践分析》

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岩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岩

崔岩:

  每次到理工大学讲课,听到学者们的发言都跟平时工作有些联系,确实给我一些启发。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进行这次交流。我一直在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C+Z建筑师工作室做一线工作,2014年建筑业不太景气,我们也有大量的时间来总结回顾一下。近两年跟理工大学有一些交流、合作,我每年带一位研究生,近三年时间把以前院里做过的东西做了梳理和总结。

  从2000年到现在的十年,通过实践,做了一些记录,也有一些心得,在这里跟大家交流,希望给大家留下一些启发。

  这幅图是利用飞机进行航拍,大连十年来有一个崭新的城市亮相,有最有名的达沃斯建筑。从政界、学术界到建筑界都是开放的心态,希望把自己的所学和感悟跟国际接轨。首先大连会向北京、上海学习先进经验,同时在自己的所学和跟国外交流中看到的东西用到实践,形成了现在的样态。但近几年无论是我们还是居民都会感觉到现代城市面临的问题,比如汽车拥堵的问题、雾霾的问题。过去我们总会说明天会更好,但到了当时设想的“明天”时感觉和我们的期望不同,今天会有更多的问题,而以前我们丢掉的可能是经典的东西。

  大连市区局部俯瞰,这是一个混搭的城市风貌。中间是昆明街,下面是90年代至今开发的住宅。这张照片是2008年拍摄的,老街区的样态还是存在的,现在已经拆掉,但失去的街区还有一些经典和优秀的东西,从空中降下来可以看到这样的街区很有人的尺度,有很多植物,邻里关系都是非常好的,而这些我们现在都已经失去。今天我们的演讲题目是面向未来,未来我们是否应该重拾失去的街区尺度,有了尺度以后,就有了人的交流,也就有了温度。所以我的演讲题目是重拾失去的尺度与温度。建立过去失去的街区的尺度和人性化的邻里关系。

  残留的片段街区风貌是今日城市的地理坐标点,这些建筑已经包上了现代的外皮。这十年中山广场及周边建筑进行改造实践,今天以中山广场的改造为例分四部分来讲。

  这是中山广场的对比照片,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广场周边的历史建筑在功能及形式上对该区功能的置换,必然会引起城市空间的相应调整。所以继承和发扬始终是主要的课题。近现代广场周边历史建筑,随着都市化的发展,功能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商业利益的发展,产生了大量新的使用面积和使用要求。而由于老建筑部分管线、空间结构年久失修,这种改造就是一种矛盾,发展和改造是伴生的。

  通过对一些国外的研究,这种思想近几年也在积累。我们的实践重点放在近现代城市广场空间与周边建筑更新及再利用的关系,不仅仅是建筑师的所需所用,主要是跟业主和时代的发展相吻合。所以我们主要从五方面着手,以人为本是最重要的,还有历史文脉、空间形态、功能更新、业态更新。业主最终使的是功能更新和业态更新,文化还要靠学者和建筑师进行引导。我的PPT也是一种记录,里面有经验也有教训。

  中山广场一圈的建筑,真正去做的是人民文化俱乐部、中国银行、花旗银行(原外贸谈判楼)。这是沙俄据时期和日据时期的变化,沙俄时期,广场是城市所有的公共建筑,公安厅、银行、邮局、交易所,这是一张规划图,日据时期根据这个规划图接着发展,也是以银行为主。尼古拉广场时期,它在城市中心位置,广场跟周边的路网,像发动机一样带动城市向近现代化发展。当时把周边的建筑进行了记录,肌理样态从建筑向周边道路发散,其实开发时期跟当下的需求有很类似的地方,风格也是沿袭沙俄的欧式风格,不超过三层,大多是两层。俄据和日据时期,建筑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变动,固有街区风貌虽然局部受到影响,但整体的路网和风格没有太大的变动。

  我们对周边建筑的高度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建筑的高度随着年代的发展变化,当时我们关注的是第一圈的建筑,第二圈的建筑在成化规划方面讲还是缺乏经验的。第二圈的限高先松动了,当时城市的配套、管线还是很方便。开发商和国有单位进行扩建时,都是从现有的基址进行。中山广场第一圈还是保持基本建面的高度,浦发银行是原英国领事馆,1995年-1996年做了金融大厦,当时编号是3号楼,当时8号楼(人民文化俱乐部)同时做了首期改造。建筑高度和严控高度还是被很好地控制,广场与原有建筑,沿街立面的尺度、比例比较统一。当时两个建筑同时建造的时候,虽然都改了立面,但文化俱乐部立面改造与整个广场的氛围比3号楼好许多,也完全融入了广场的氛围。有同学问当时为什么没有维护?建筑师是有这个思维,保留后改扩建可能更好,但业主可能认为新建更好,这是90年代中期的人态,所以人态对建筑方向的影响力很大,直接导致了结论。

  广场第二环,部分新建高楼达到63.8米,从一定程度上,对广场的城市空间尺度及比例产生了破坏性影响。但是广场外环建筑体量都是比较大的,建筑高度和建筑体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的整体风貌。到第三圈出现了更高的楼,像早期的万科大厦(现邮电局大厦)。正是因为失控,形成了街区广场盆地式的空间,北京市的盆地空间还很大,而这儿是很窄的盆地空间,所以其实是失控。

  剖面很好地描述了中山广场街区轮廓线,完全没有达到需求。2003年以后,规划局有了这样的意识,也有学者在进行批判和劝导,建筑师希望做一些引领。2003年街区改造规划局和建筑师的理念起码是相通的。

  这张照片是停车管理,日据、俄据时期都没有考虑停车问题,因为车很少。位于现在的城市中心,车流量比较大,停车控制不足。第一圈大部分楼,除了新建和改造的三栋楼有停车位,后圈新建部分有停车,后面几块空地是政府改建的临时停车场。天津街现在已经没落了,如果像西安路那么繁荣,停车的问题就更大了。

  重点建筑的现状,两张照片对比,看功能是否改变。大部分的功能还没有变化,以银行、金融为主。大和宾馆现在作为大连宾馆,还是宾馆,只是小范围内的建筑发生了变化。比如这栋是办公楼改成了银行,但还是一种办公楼。原教育局大楼,也变成了银行,银行介入得更多了。第二圈一些比较好的建筑,比如当时的俄国领事馆,现在是妇联的办公楼。这也是两者的比对照片。

  中山广场历史街区建筑更新与再利用现状的分析,可以总结归纳出三种基本旧建筑更新方式。第一是整体更新,对街区地块的旧建筑进行拆除、重建,比如英国领馆,盖了新的金融建筑,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建筑新的立面变化,从理论上还是削弱了历史建筑的传承,忽略了历史风貌的传承。但我们也做了一些努力,人民文化俱乐部改造的时候,外立面是业主命题,但内部还是保留穹顶空间的记忆,这也是建筑师可以做出的努力。

  第二是局部保护改造,保留建筑原有形象基础上,进行外观维修,加固,保持原始的墙面。这种改造是中山广场2号、8号、9号楼。

  第三是整体保护,对建筑的原有形象,结构内部布局皆不做大的改变,如大连宾馆、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大连市邮政局等。90年代中期做了一些维护性的改造。

  第二种方式是既尊重建筑的固有风貌,又要满足业主提出的各项要求,在具体实践中,更有利于建筑更新与再利用策略,实践证明,业主满意,也没有丢失建筑的历史风貌,这是一种品贴式的模式。

  二、三栋中山广场周边历史建筑再利用设计策略探析

  2号楼是以前的民政署到1983年变成办公楼,后来变成花旗银行,现在是辽阳银行的办公楼。业主要求重置建筑功能、空间,其次完成扩建任务。后面有一个80年代改造的现代办公楼,新建部分位于两者中间。当时控制得不错,6层高,在两者之间再做一个现代化的办公楼。外经贸委下属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决定进行企业经营调整,将旧楼出租,供银行使用。同时希望在中山广场2号老建筑楼背后加建新楼,满足自身的办公空间,对省外贸厅近代老建筑进行保护性质的改造。设计人员通过现场调查,这栋楼在文   革期间遭受过火灾,室内大部分的装饰、雕刻、木结构在文   革中全部被毁掉了。用了当时的建筑材料临时堆砌起来,而且由于年久失修,存在着火灾隐患。2003年结构鉴定,已经是危楼。外面的红砖墙是原物,屋顶都不是原物了。而且开间小,砖混结构,极大影响了新功能内部使用。我们当时在内院里起的楼,营业厅要扩大。我们回去查阅资料,查到1907年建筑的模样,进行原貌复原。当时参照卢源义信(音)的景观学设计书,做了一些设计,保证靠近人的尺度范围内,广场周边最好看不到建筑,步行周边面向这儿的角度正好是52度,远处可以看到一点点,所以我们把材料变成玻璃,控制在24米以下,在周边做了轮廓线的切割。将剩下的木架进行了整修,坡屋顶的坡度风格,缺失的老虎窗和瓦我们都做了推敲。木窗已经更换了,毕竟有保温的问题。里面的墙留住了,但要满足抗震要求,所以我们做了小型减震墙,扶住老墙,以期达到抗震的要求。这是照片,跟1907年的照片是吻合的。但山墙查不到历史照片,1987年拆除了,这个面是建筑师想象的元素,重新组拼起来的入口。

  去除建筑物上临时性,历史价值较低的印记,保留、露出历史价值较高的印记。把立面墙体的各种创伤进行修复,买了跟它年代差不多的红砖磨成粉,加上化学胶灌注到破损处。依据1907年(亦说1909年)照片将缺失的部分进行修补,跟原先的建筑比例要很接近。木架下的三个老虎窗都是根据照片重新做的。密封性不好的床也更换了塑钢窗,刷上木纹。

  中山广场9号是中国银行,2003年做设计,为了降低体量,后面做的基本都是玻璃体,减轻对建筑广场的压力感,同时形成对比,让老建筑更突出,让新建筑变成背景。从现在看这个方法大方向是正确的,只是当时没有更好的施工精度和更广泛的材料。业主决定把中国银行总部从一方大厦牵到中山广场9号,如何让建筑本身附带的经济效益适宜潜入到城市文脉中。对该项目的设计、设计者既要尊重旧建筑中城市的历史记忆,又要考量新楼的比例与形式,与老建筑和广场的对话。但业主要求的体量太大了,最后可能变成一个灾难性的东西,能不能把这个损害降低到最小?另一个难点是安排好旧建筑的维护与改造,复杂的功能和留线。

  对建筑风格的修复基于原真性理念保护和再利用。进行轴线的维护,形体设计与空间融合,也是视线分析,尽量让它简洁或者玻璃体,还有檐口线的过渡。

  两者之间也是对比场,建筑师用策划的观念,让它变成宣传企业文化的窗口,现在是VIP的客户室,这个建筑就更好保护了,前面的建筑就是纯维修和保护,后面的建筑做新功能。这是模型推敲,用了一些更现代的手法。这是停车的处理,当时我们比较超前地做了立体机械停车场,缓解交通问题。但汽车爆发增长时期,根据满足不了需求,又跟交通大队沟通,在侧面进行差时停车。80年代楼里经过一次混乱的内装修,里面原来是什么样不知道了,所以都是全新装修,因为一点以前的痕迹都没有了,这是八十年代装修的很丑的金色,后来发现里面一处木楼梯很好,保留住了。柱子是为了让新老建筑脱开,这面是新老建筑的墙,看起来很新,当时可能没经验,洗刷过度了,这是整体建成的效果。

  8号楼95年改造的时候,还是经验不足,但后来也为市民接受了,加入了院线的运营模式,乔总带着工作室的年轻建筑师,为工作室培养了两、三个优秀的做剧院的建筑师。采用招投标模式,选用剧院管理。空间运用需要进行社会化,很多排练厅都要出租,以前还要引入肯德基,这是以前搞院线的甲方没提出过的新的工作方法。还有一些大的舞台机械推拉抛转的更新,声学设计,都引入进来,满足歌舞戏剧、芭蕾演出、综艺演出等,有多种功能。修复过程中一是解决安全问题,彻底解决了变电和设施的老旧,结构布局更合理,保留观众比较有记忆的穹顶空间,同时穹顶空间加大,还有舞台机械和建筑声学等满足各种表演需求的设施。

  对于如何改善优化建筑的性能,修缮结构,改造过程中如何合理实现建筑空间新旧功能和业态结合,如何保护好原有室内的历史空间记忆,并提出可利用商业运营的招商项目几空间利用以降低剧院运营成本,这是当时对建筑师来说比较新的课题。两面以出租运营为主,穹隆内部空间进行了记忆保留,2008年改造也是重点,室内空间的控制、声学控制都是很重点的地方。

  建筑内部液态的更新,从上面的例子看,势必与建筑的气质相吻合,同样和业态的扩展和商业运营搭界。

  总结和展望

  保护与再利用工作,需从多方面加强重视,政府几相关机构,细化相关的管理条例,增加奖惩机制,并加强相关法规的落实,在建筑之前的策划阶段,科学引入产业规划和经营运营方案,业主与建筑师进行跨专业研究。中山广场中国银行和人民文化俱乐部从2008年到2010年的改造期间,两个方案都有了逆转,业主也越来越先进。建筑师处理相关设计工作时,重点从历史人文角度出发整合建筑形体及业态的专业化,并与历史情景氛围向融合。具体的施工工艺更要采用可逆性手法,保护好老建筑,结合新材料几低能耗技术的应用。

  上面四点是我们十年来总结的经验。建筑师的愿景是让老建筑焕发时代的活力,让城市拼贴增长,延长建筑物的生命周期,为其他的建筑改造保留历史经验和教训,我们这也算一个记录吧。谢谢大家!

  王时原:

  感谢崔总的介绍。下面请中国建筑东北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总建筑师张哲先生为大家介绍他的体会《相地而生——传统文化景观建筑设计中的环境价值》

中国建筑东北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总建筑师张哲中国建筑东北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总建筑师张哲

  张哲:

  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很荣幸有这次机会和各位进行密切的交流。刚刚几位大咖讲得都是建筑如何面向未来的问题,我在这里用二十分钟左右带大家穿越到三百多年前的建筑时空之中。传承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一切的创新都需基于传承而升华。因此,在这里我不谈创新,主要和大家聊聊传承。

  我的题目是《相地而生》,这是做建筑这么多年来一个切身的感受,相信在座各位也能感同身受。传统文化景观建筑,这一类项目目前在东北相对比较少,江浙一带多一些。所以,这里,我给各位汇报下我们近几年在江浙一带做的一些传统文化建筑项目,一起交流下心得。

  首先请谅解我老生常谈的罪过。传统建筑是什么?“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建筑最早之“器”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现在是否任然只是器呢?这张图片是北京的角楼和故宫,其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文化。现代建筑比如某个银行做如何敦实、如何坚固……,但其只能给你带来银行的感觉。反观传统建筑,你会发现它会带给你很多建筑以外的东西。这就是文化,就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平台,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所以我用一句话——传统建筑直指文化,来概括其文化的根基性。那么,面对现在新古建,如何看待它呢?全盘否定?全盘肯定?恐怕都值得商榷。那么如何判断?如何设计?这里我将结合我们的一部分工程,简单地和大家交流一下,共同思考,谈不上说教。这是1995年至1998年做的,这是我们做的泰州望海楼,这是南京鸡鸣寺,米芾书法长廊,这些都是传统建筑的新建。面对它们,我们该何去何从?

  传统古建筑的诠释,首先需要探讨其价值。文化对我们而言是什么?文化是解决我们来自何处?去向何处?的哲学思考的。那么文化是否需要传承?如何传承?人与动物的区别恰恰就在于文化的传承,文化就是我们的根基。正因为我们是人,所以才要传承。传承血脉、传承财富、传承知识……,我们一直在传承,人的一生就是传承。

  今年年会的主题是立足本源、面向未来。本源就是根,未来则是要基于文化根本的传承,传承之后才有继续的创新。那么文化如何传承?大家可以设想一下。比如我们的书法传承,是靠石刻,我们都是临摹前代人的碑帖学习书法的。可见文化的传承是需要媒介的,建筑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着文化传承媒介的担当的。所以传统建筑的传承还是要继续下去。

  南京一提夫子庙,大家都会想起“隔岸犹唱后庭花”的李后主,这个文化本身我们这里不去探讨是否值得提倡,但它却是人们全面领略金陵文化的重要目的地之一。里面的大城殿、魁星阁都是文化的印记,是文化的载体与传承的平台。北京帝都最好的代言人无疑就是故宫,其庄重、气势和序列都会给你带来一种帝王文化的冲击,甚至那紫色的宫墙、金黄的琉璃瓦都传递着帝王的威武。

  传统古建筑的诠释,接下来我们要问的是建设的意义。其一是塑造新的文化景观,文化传承的象征。南京大报恩寺塔传承了1800多年,我个人认为这种传承方式也是一种传统方式,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是以遗址保护的方式来传承的,传承的是报恩寺塔的地基,而没有恢复这座塔。这便是一种新的传承方式;南京的阅江楼,是中国第一个有记无楼的,朱元璋定都南京写了一篇《阅江楼记》,写完后楼没有盖。我们当时开玩笑,说这个任务书是643年前下的。这栋楼在南京的狮子山,屋顶用的是金瓦绿剪边,因为黄色琉璃瓦是皇家专用颜色,阅江楼随是帝王旨意,但其后来迁都北京,这里用帝王颜色不妥帖,采用绿剪边的形式,较为契合楼阁的文化基质。以上这两个项目不同的做法都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寄托,有了这种寄托的载体,你才能够去冥想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文化烟云,如果没有这些载体,文化从何寄托?文化能否传承?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第二问,建设的态度。建设的态度要有理、有利、有节。首先,古建筑恢复必须有理——有据可查、可证可考,是文化传承的真正需要,应杜绝切伪文化的投机。比如河北的福禄寿天子酒店和某城市做的假长城,这都是文化的无理,文化的粗暴,是对文化的亵渎,可叹!可悲!但现在大家却喜闻乐见。

  另外要有利,谋而后动,利而图之。确定怎么做?做多大?怎么做?何时做?这也是我们做了这么多年的项目一直在坚持的事情。任何项目,我们都是先去思考、研究,而后才进行具体的设计思考。所以我们一般做的项目周期都在一年以上。有节——洗尽铅华方能不浮夸。这虽是大师级的作品,但我要发表一下个人观点:这种作品是对佛教文化传承的严重亵渎。从项目策划、运营来讲是这样的做法是成功的,但是从文化的传承来讲,经过一定时间积淀,这种文化的演绎是值得商榷的。

  接下来,我们谈谈如何做的问题,我用了“考”字来概括。分三方面,首先是查其地——对地形、地貌等肌理的分析。查是为了考其度,考其环境容量,确定环境中的度,以合适的体量、合适的位置、适度的造型去演绎。其次是考其文,对其文化传承要有确切的了解,了解后方能抓住其神髓。最后是究其形,每个时代都有其建筑形式的语言,就是文化传承的时代符号。

  下面,我来用我们的项目把大家带到三百年以前,请大家跟我一起穿越。

  这个项目是重庆鸿恩祠,位于重庆市江北区鸿恩寺森林公园内,楼高48.99米。首先查其地,重庆是一个地形很特殊的地方。重庆山多,处于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的台地上。从地图可以看到这是长江、这是嘉陵江。鸿恩祠在嘉陵江和长江交汇的地方,楼的方向便是朝着两江交汇处,从楼上可以一览嘉陵江和长江的风光。再来考其文,传说朱允文当年逃跑的时候,被观音菩萨派鸿鹤搭救,老百姓为了纪念此番搭救之恩,做了一个鸿恩寺。现在仅留有当年朱允文抄的经书和铜鼎,这二物皆是镇寺之宝。再者,重庆的地方文化代表性比较强,具有很强的移民文化和商业文化。我们在胡广会馆进行了详细的考察,禹王宫的斗拱都是向着长江的,雕成龙式,比喻大龙锁江。这些就是我们做方案时候的文化考量。这是我们的方案,这是嘉陵江,利用原有的台地做了错层的楼。传统建筑不像现代建筑,动辄十万平方,五十米高的楼,一层面积才一千多平米,整个楼只有四千多平方,但造价超过了两千多万。具体建筑语言上,汲取了重庆地方做法,斜撑用得比较多,楼檐短而翘,色彩以黑色为主,琉璃、陶瓷使用较多。这些是建成的实景,这是从侧面看鸿恩祠,这里用了斜撑。

  说明一下,原来我们是用的黑色,为什么最后变成红色。这也体现了中国特色,涂色彩的时候,甲方喜欢红色,虽然我们不同意,但他们没有顾忌我们直接把红色涂了上去,无奈啊!只能希望二次改造的时候恢复成黑色。这里多用回廊,反映一种通透之美。这个楼在我们国家的楼阁中算是比较大的。

  浙江天姥阁,在浙江新昌,王羲之的老家。之所以叫天姥阁就是因为李白在这里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楼阁因环境而生。提到天姥阁,就必须提到在江浙闻名一时的“唐诗之路”。它是以唐诗的传承,把中国的大好河山串起来,从西安一直玩到福建。新昌在其中占据了很核心的地位,所以政府决定在鼓山建天姥阁。这是新昌,中间的水系是新昌江,在新昌江转弯处,有鼓山和旗山,这个山顶很平,像鼓一样,所以叫鼓山。在鼓山上新建天姥阁,作为古诗传承之地。楼的选址,我们思考了很久,考虑到大佛寺景区和新昌古城区的布局,决定了最后的落点。

  这是现场拍的照片,把建筑虚拟地放上去,确定了楼的高度。这其中有个插曲,地方政府觉得好不容易盖个楼,一定要全亚洲最高。这个小山只有90米不到,其承载的高度是有限的,这个楼不可能高。好在,我们的坚持取得了胜利,最终楼的高度以环境承载为准,32米左右。

  查地后确定了楼的方案,这是唐风建筑。这是由山上看的全貌,这是正立面的效果,这是鸟瞰图的效果。一边临新昌江,这个院子在空间上和天姥阁进行平衡。这是剖面图,右边是悬崖,整个楼是32.3米高。

  安徽全椒太平楼

  我们国家正月十六走太平的民俗,现在只有安徽全椒留存这个民俗。这个县城非常小,大家都知道吴敬梓,这儿是吴敬梓的故居。平时没人去,正月十六的时候会有五十万的人去走太平,可见其盛况。走太平的文化可以传承下去,多亏了三个人物,刘平、贺若弼、陈瑛,这三个人的传承在街区有各自的体现,以丰富文化的传承。这是我们从侧面拍的太平楼的飞檐,这栋楼是宋风。太平楼三十几米,太平桥和louder基址高差3米。站在桥上看,楼的脚要出来,就必须做承台把楼顶上来,所以才有了如此厚重的承台,楼本身做得不是太高。这楼用的是青砖的做法,彩画是宋代典型彩画“七朱八白”。前面我讲过古建筑差一、两公分,对楼的影响非常大,就在于脊。这个楼的正脊应该中间低两边高,施工做成直的了。当时要求施工方整改,死活不改,当地政府也加以纵容。最终没有整改,就差四公分,这个条线就从曲线变直线了,飞逸的感觉荡然无存。

  中国米芾书法公园瑞墨轩法帖碑刻长廊是刚刚做完的项目。米芾的衣冠冢就在山峰之下。米芾对镇江具有很大的意义,镇江区政府想把文化挖掘出来。米芾最有名的就是书法,字的表现形式最具传承的就是石贴。所以地方政府决定建设以石刻长廊的形式弘扬米芾文化。为此,我们调查了四大碑刻:西安、镇江、河南都去看了。基本的布置方式都不是太好。作为书法专家去看行,普通老百姓不太愿意看。为此,我们改变了碑刻的展现形式,与故宫博物院合作,依山就势以长廊的形式展现。这是中国唯一一个以书法家命名的文化主题公园。这是当时施工到一半的时候,google拍的图片。这是我们用航拍机拍摄的,长廊全长900米,灵感来源是米芾的《珊瑚图》。从建筑学的角度,尽量利用平缓之地,对现场的树木进行了测绘并加以最大程度的保留,尽量找树少的地方,以借、障、透等园林手法,逐级逐层展现文化与自然。这个长廊是典型的在地设计,设计之前只有一个段面控制,长廊具体形式完全是现场确定的。这是一个相地而生的设计思路。线性空间大家在行走的过程中会累,所以我们在平台合适的地方做了一些小馆。长廊建筑蜿蜒曲折、以场馆来调整节奏。有意进行留白,有些墙体尽量留空。未来要给后人留下一些再创作的空间。这是瑞墨轩的入口,这是叠山廊,背后的景观是一起做的。这个长廊,一面观山,另一面本来应该有墙,但都打开了,目的是给后人留白。建成后,大家都觉得空出来反而好,看见了更多的山景。

  这是当时雪后的照片,叠石景观,拜师亭。这个展厅放米芾的石刻,这里有一个砚亭。绍兴米贴是米芾最长的一幅贴,大概13米长。这是当时做的一些小景观。

  我就讲这么多,抛砖之用,仅供交流,谢谢大家!

  王时原:

  非常感谢张总精采的演讲。下面有请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书记朱玲教授为我们主持下半段报告。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书记朱玲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书记朱玲

  朱玲:

  大家下午好!今天天气很冷,馆内也不暖和,辽宁的政治经济环境也跟现在的天气状况一样,也是寒冬的状态,大家抱团取暖,建筑师不忘初衷,一起研究建筑的本源问题。非常感谢学会在王洪礼理事长的带领下,这些年每年学会在国内召开我都参加,作为一个省级学会,每一次年会都办得很学术。以实践建筑师为主体的组织机构这是非常难得的,我也很有幸经常被理事长邀请,做他的“御用主持”。

  很多学院派在我们的论坛发言,理事长每次都尽量给我们请来院士或者国际、国内有一定地位的大师做主旨演讲,同时也邀请在当年主题有很多研究和探索的学者跟我们共同研究。这也符合学会文化传承、学术探讨的主旨。

  下面有请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毛兵院长,他演讲的题目是《风月之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时空魅影》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毛兵院长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毛兵院长

  毛兵:

  首先感谢王总的邀请。王总每回立的题都特别好,“立足本源”,探讨建筑本原,回归建筑本质,确实是目前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我们现在学的所有体系都是西方的建筑体系,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分析传统的中国建筑。既然“立足本源”,就应该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时空”观念。我讲三个问题,一是古代的时空观,二是空间的时间表达,三是时间的空间作用。

  一、古代的时空观

  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大家都很熟悉,现在中学课本也有这篇文章。什么是经典?就是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味道:文学家读出“意境”,哲学家读出“人生”。作为一个建筑师,我们可以读出一些“空间”。

  一开始他就点了几个空间的主题,流水、明月、清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这个非常有意思,中国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对空间特别感兴趣,而且研究得特别透,什么事情都从空间的角度引发,文学也是这样。一开始要描写景致,借景抒情。描写完景致后,第二段是喝酒,喝完酒要唱歌,唱完了大家都兴奋了,就开始感慨、怀古。因为在赤壁,追忆的当然是曹操。当年曹操在这里战船浩荡,旌旗烈烈,是非常壮观的场面;今天这是一叶小舟飘荡在浩渺之上,凄冷悲伤。同样的空间,为什么给人带来的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因为时间不同。

  空间是通过墙体,把室内外隔绝开。我们跟古人是由“时间”隔绝的。

  在空间中追忆时间实际上成为我们很经典的抒情手段。举两个例子,比如李白的《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其看明月皆如此。”描写完空间后开始感受时间。《春江花月夜》也是这样的,前面讲“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到后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又感慨到时间。

  借古怀古的方式其实不仅是写作手法,更是哲学思想的体现。这种哲学其实是中国人对所处的世界的基本认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不是三维的空间,而是三维空间加时间,是一个四维的认识。这种认识现在说起来非常简单,但比较西方的古典建筑区别就非常明显。西方的重点是三维的,包括现在做建筑也更多的是做三维的建筑,抛弃了时间的概念。西方的哲学影响是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始,把时间加到物理空间,哲学进行了反思才重新认识了空间中时间的重要性。中国古代有“宇宙”的概念,就是空间加时间。《淮南子》说:“往古来今谓之宇,四方上下谓之宇。”宇是空间,宙是时间,所以宇宙就是四维空间。

  时空并述的格式在古籍中是常见的,“天地无私,四时无息。”“广大配天地,四时配不息。”时间和空间都是分别讲述,不会只讲一方面。在国家的政治体制中也是这样,太和殿前重要的表识,一个是日晷,一是嘉量,一是测时间,一个是测空间的,国家政治的标准就是时间和空间。天坛祈年殿祭祀的是时间,圜丘祭祀的是空间。

  《赤壁赋》第四段讲到了时空的关系,大家如果有空可以试着再读一下。现在时间和空间对我们来说都是虚无,古人是如何体察的呢?古人的方法就是由景察时间,由时间察空间,时间和空间互察。“景则由时而现,时则因景而知。”传统中有很多利用空间表达时间的手法,比如拙政园的海棠春坞,荷风四面、梧竹幽居、雪香云蔚。

  孔子说“逝者如斯”,水流的样子像时间流失一样,月的盈缺也是代表着时间的概念,这种时间的概念抒发的是生命的情怀,这个过程中如何领略生命的意义呢?在《前赤壁赋》中苏东坡提出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自其变者而观”,第二种方法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这是传统空间营造的两个具有本原指导意义的方法论,一是流观,一是静观。流观是在时间中体会空间,静观就是在空间中观察时间。

  二、空间的时间表达

  说白了非常简单,通过建筑凝聚景致,通过景致感受时间,通过时间来表达情感。这里最核心的是建筑。在一个景致中,登一座山,如果有一座亭子可能我们就上去了,如果没有亭子我们可能就不去了,都要去到建筑所处的环境中。建筑在这里起的是凝固时空的作用。这种作用相当于海德格尔说的场所,现在我们常说的场所精神就是从海德格尔生发出来的,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是最贴近中国传统哲学的西方哲学思想。海德格尔认为存在自身拥有诗意,诗源于存在而达到真理。他所谓的存在是一种自我显现、自我敞开、自我领悟的过程。通过人去体会空间,场所的内涵精神。他用建筑举了很多例子解释哲学思想。舒尔茨把他的理论引入到建筑中,提出场所精神。

  中国建筑只有一种形式就是长方形的平面。这种建筑形式从南到北都是这样,但有不同的名字,在故宫它叫宫、殿、堂、室,在园林中叫轩、亭、舟。同一建设形式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名称呢?不是古人瞎起名,而是根据使用功能和所处环境起的名字。什么是轩?轩其实是一种带篷的车,这个词为什么要放到建筑重来?杜牧的《山行》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停在路上看景色是一种感觉,坐在车中看景色又是一种感觉,所以轩相当于走的过程中,让人停下来看景致。

  轩是怎么表达时空呢?它自己没有时空。中国建筑不是做建筑本身,而是做建筑背后的东西。建筑背后的东西就是虚景,所以我们的题目叫风月。把虚景引入后,让你用心体会虚景中的变化,通过这种变化去体会时间。有一句词非常有趣:“云破月来花弄影”,很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感受到微妙的时景和动静的变化。我们看拙政园倚玉轩,从整个园的感觉来看,聚集点是远香堂,但从局部的角度来看,是倚玉轩在统领环境景观,通过倚玉轩把山水舟廊聚集在一起,表达了时间的观念。

  我们还有很多建筑是专门聚景的,楼是聚浩瀚的景,轩是聚局部的景,亭是可大可小,处在不同的位置聚不同的景。

  “流观”就是所谓的流动空间创造出的时间的观念。中国建筑都是单体组合的形式出现的,不像现在的建筑都是独立的,在群体的过程中必然有一种秩序,这种秩序的出现是靠时间统领。这种序列感课本上讲了很多,我不赘述了。

  下面讲一下北陵。前面的空间序列都是常规的手法,从牌坊开始,大红门、碑亭、宝顶,不同的空间序列可以延续庄严感。但北陵(昭陵)有一个非常微妙的月牙形空间,前面一直到隆恩殿都是有路的,这个路是给祭祀的人用的。隆恩殿以后虽然有门,但没有路,这条路没有铺过去,很狭窄的地方,门还是空的,正面还有一个照壁。明十三陵,明楼是和宝顶结合在一起,明楼隔开了阴阳两界,但昭陵非常有意思,出现了月牙形的空间,每次人穿过这里的时候心情非常怪异。这虽然有门,但你不敢往里走,走进去是一种很怪的感觉。这是对生死这样一个千古难题进行阐释的空间。    三、时间的空间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秩序”。园林中的建筑,如果取消环境因素,会非常零乱,没有对位关系,没有轴线,但进去以后发现很有秩序。空间的开合、抑扬都是有规律,有秩序的,谁在统领秩序?就是时间。这种秩序感在自然界普遍存在。我们看一面山坡的野花,在空间布局是很随机的,东一处西一处,但从时间的纵向来看是有规律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组合过程也是这样的,三维空间上是无序的,但在时间序列上是有序的。

  第二个作用是“韵律”。音乐概念是时间的艺术。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西方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中国建筑就是音乐。由节奏控制下的建筑阴阳、虚实、动静、刚柔、远近大小的空间组合,形成了韵律感。所以白宗华说用心灵抚养的眼睛看空间万象得到的是音乐化节奏化的宇宙感。

  举例,山西隰县小西天。穿过山林,从小桥开始起,每个空间都是起承转合,但不同的空间起承转和表达的空间感觉是不一样的。佛教的很多建筑都有一个很长的空间序列引领你的心灵的简化,从世俗的环境引到清静的环境。但小西天妙的地方是走的过程中进到涵洞,对未来佛的世界产生了疑惑,绕一圈出来,转弯的地方豁然开朗,进入到佛的世界。表达了这种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众生因因生果的状态。    这是西安大清真,进来后直接是牌坊,还不是正对,对着一个角,一进来是一个非常迷茫的空间,但转过去以后,形成一个很规则的序列空间,引导你。通过醒心楼,悟真亭,最后达到大殿,形成循循善诱的过程。

  第三个作用是“情感”,这是时间在空间中最核心的作用。古人借景怀古,怀古的核心目的是抒发情感,中国传统的建筑意境怎么表达?其实就是很简单的模式:利用空间表达时间,通过时间转化成情感。

  不同的空间会表达不同的心情,同样是北戴河的碣石,曹操写“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毛    主席是“箫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同样是表达豪情,曹操刚刚东征乌桓,打了胜仗向回走的时候表达心情,是一种喜悦的心情。毛   主席来的时候是得了天下,豪情是完全不一样的,同一个空间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

  过去的楼是观景点,要登高远望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是在黄河上看鹳雀楼,而是从鹳雀楼向外看,这也是传统和现代的不同。楼是聚景的,聚浩渺的景致。苏东坡说“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余秋雨评黄鹤楼说“看来崔颢是在黄昏时分登上黄鹤楼的,孤零零一个人,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被谁遗弃?不是被什么人,而是时间和空间。在时间上,古人飘然远去不再回来,空留白云千载在空间上眼下虽有晴川沙洲,茂树芳草,而我的家在哪里呢?” 所以崔颢感慨的是乡愁。岳飞也登过黄鹤楼,表达的是家国情怀。古人对时间的感受是全身心的。

  水、风、月是古人设计空间最常用的三个元素。水有形有声有味有感是时空的载体,清风是一种心灵的感觉,月光是一种时光的表达。比如,三潭印月的“我心相印”,是与我的情感相印。传说有33个月亮,三个塔,每个塔有五个孔,点上灯后会有15个月亮,印到水中会有15个,天上一个,水里一个,还有一个在心中。“我心相印”是禅宗的概念,不用言语,互相意会的感觉。跟谁意会呢?跟自然和时间。

  再如,是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和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 :不同环境的组合方式带来不同的意境,一个是表达“无我之境”,一个是表达的是“有我之境”,两座建筑所处的环境不同,表达的也不同,如何表达月到风来,如何表达与谁同坐?古代的月台都是近水,有池才能邀月,所以必须有水。古代的月台必须有水,与谁同坐轩处在狭小的地方,但朝东南,引来初生之月,而且后面是敞开的,风可以直接吹过去,但后面又有山,山可以把风反转回来。这个月到风来,月亮离得很远,风从水面来了,而且有一面墙,是实的。设计手法不同,境界就不一样。

  结语:

  仿《庄子.外物》“得鱼而忘荃”的形式:空间所以在时间,时间所以在心意,得心意而具忘也。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朱玲:

  感谢毛院长带我们穿越经典,带我们在风月中体会时间与空间的转换,并且在诗词歌赋中学习建筑哲学,营造哲学。听到这样的讲解感觉非常重要,中国智慧博大精深,我们在探寻本源,很多时候不仅仅是学习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的东西,更多的是要钻研哲学思想和智慧。下面有请沈阳建筑中心朴玉顺教授,他的题目是挖掘与传承辽河口文化的建筑实践探索,有请朴教授。

沈阳建筑中心朴玉顺教授沈阳建筑中心朴玉顺教授

  朴玉顺:

  非常感谢王洪礼总工程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大家都知道我是做建筑史研究的,所以站在这儿给大家讲这个话题,还是挺忐忑的。设计院工作七年,然后做建筑史研究将近20年,当下在建筑行业内掀起了新一轮对于传统建筑的挖掘和传承探索,我找到了一个新的结合点或者说探索的方向。这是近几年来我在这个问题上简单思索的成果,今天也非常荣幸有机会分享给大家。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叫做挖掘和传承辽河口文化建筑实践探索,其实这是两个含义,一是挖掘地域建筑的特点,二是传承具有地域特点的建筑实践。我举的例子是辽河口地区。我来自沈阳建筑大学地域性建筑研究中心,建筑研究中心对于地域文化的研究已经有将近20年的历程。目前关于地域文化的理论比较多。我个人比较认可和推崇的是地理资源决定论。对于地域性建筑而言,决定其建筑特点的相对稳定的常量可以说是地理资源,即地形、地貌、气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然资源。地理资源决定了建筑的来源,同样也决定了建筑的走向。我不知道这样的结论是不是真的很正确,但常青教授的发言,我觉得在这个点上可能找到某种契合。

  就辽宁而言,之前因为主持了主建部的《传统建设特征解析和传承实践辽宁卷》的工作,我们开始深入思考辽宁的地理资源有什么样的特点?虽然广袤的辽沈大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地理资源情况有所不同,但用一个词或者一个名片来概括辽宁地域文化的话,我们认为就是“辽河文化”。为什么说这个词比较妥贴?从水文和水文资源角度,辽宁14个地级市都在辽河区域内,由此产生的辽河文化基本可以涵盖本地区文化的基本特点,或者说本地之所以孕育出这样的文化,是和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的。用辽河文化基本可以比较清晰地解释辽宁地域建筑的来源和特点,也可以指明辽宁地区建筑的走向。

  辽河有辽河源、上游、中下游以及辽河口,我今天举的例子恰恰是在辽河口地区建筑资源的特点,建筑是什么特点,这个地区建筑应该传承什么样的特点。看图可以发现,辽河有两个入海口,一是今天的盘锦地区,一是今天的营口地区,辽河独流入海是在盘锦地区,大辽河的入海口是在营口地区。以盘锦就成为辽河口文化的一个核心区。在辽河口地区,从地理资源的特点来说,有以下特点?首先辽河口地区一定临海,第二一定是沿河的,并且河海相联。由于辽河上游带来的泥沙在河口地区堆积会形成独特的地貌,长时间的泥沙堆积,形成新的陆地,在其高的地方形成很多垛子、岗子,低的地方形成潮沟;作为河口冲积平原,整体地形平坦。海边的风也会比较大,辽东湾的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冬季海绵结冰,这是辽河口地区气侯的基本特点。这种独特的地理气侯特点催生出了辽河口地区三源一体的复合文化形态。即:第一种是商业型文化形态,辽河、双台子河及绕阳河一度繁荣的航事,相继促生了田庄台、盘山、沙岭等几个商事兴旺的埠头,最终孕育了以河运为载体的商业文化。第二种是渔业型文化形态,濒海地区二界沟是中国纬度最高的渔场,每年冬季都会冻结,他们就在多年中候鸟似的春来秋返,孕育了以外海捕捞为载体的渔雁文化。第三种是农耕型文化形态,退海之地,雨水大的年头捕鱼摸虾捉蟹,雨水少的年头晒盐熬碱织席,雨水刚刚好好的年头就耕田种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三种经济形态,用当地百姓的老话说,就是“涝捕鱼虾旱晒盐,风调雨顺种庄田”。这种间错交融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使这一地区的驻民大多集农民、渔民、手工业者于一身。

  在不同的文化影响下,形成了非常不同的聚落形态。我们总结了三种不同聚落形态,院落空间也有三种不同类型,临海的院落是大网铺,临河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前店后厂的商铺,到农耕型又形成了不同的院落形态。在大致相似的气侯条件,建筑单体呈现出非常相似的特点——辽西的囤顶房,因为风沙很小,所以屋顶是平的,这里盛产芦苇、蒲草和河泥,所以这里建筑用的材料都是具有当地特点的。另外不同的材料在这个地方的组合形式也是极具特点的。我们从装饰上也可以看出,这个地方是文化交融的地方,所以盘锦的文化气质有一个非常准确的词叫做“融”。这个地方从明代开始从海上、顺河以及陆上各地来的人在这里融合,在装饰纹样集各地特色于一体。

  我们大致梳理了一下辽河口地区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生成的来源。今天它又该呈现一个什么样的样貌?我接下来要讲两个例子,一是商业型的沿河类型。在盘锦市大洼县我们做一个田庄台老街设计。田庄台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创造了“古埠通四海,商贾聚辐辏”的辉煌。由于发生过海城大地震,老房子都震倒了,现在田庄台镇的建筑都是七、八十年代后新建的。盘锦市政府和大洼县政府希望拿出一块地,把田庄台的恢复再现出来。

  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想的是如何把田庄台的“魂”表现出来。田庄台是辽河水道交通的代表,是辽河口码头文化的代表,是辽河口传统商业模式的代表。我们新做的田庄台老街应该是什么样的?首先空间尺度和形态上,老的田台的味道应该是小尺度的,应该是曲折多变、有开有合的街巷空间。从建筑造型来说,应该是脱胎与田台传统建筑造型和方式,又有老街的氛围。这是我们做的效果图。临着大辽河商业的这块,应该有传统的牌匾、灯笼,有热闹的商业氛围。要再现的是田台旧街式的样貌。

  从整个院落空间形态来说,应该是把“前店后厂”的院落布局重新再现在今天的商业模式中。既然是码头和商品交换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的码头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由帆船、群雕、浮雕组成的码头元素,再现田台古台的繁忙。此外老街中井然有序地布置了田台仍然存在的八大商号,只是这些商号都是一家一户破破烂烂的小房子,我们希望都拿出来,把田台的特色小吃甚至当时非常火爆的大车店(旅馆)都组织在这样的老街中。

  另外田台人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也是可以代表田台文化特色的就是戏台,我们在这里做了戏台。在田台老街里放有辽宁省级的非遗舞龙广场,而且做了大辽河长卷诉说田台老街往事,田台就应该是这样一个老街,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回过头,我更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这东西怎么来的,为什么做成这样?

  街巷格局我们做了一个定位。从下图可以看出,我们把原来田台老街的街巷和空间重新抽象和凝练放到新的老街上。为什么用囤顶?现在七、八十年代的老房子还是采用囤顶,以往囤顶在老百姓的印象里是低层次、破败的不入流的屋顶形式。其实不是,在辽西地区,囤顶可以做很高级的形式,我们现在看图片就是在兴城的周宅是非常高级的建筑,也采用了囤顶。这样的符号我们觉得是可以用的。我们把囤顶作为独具特色的形象符号抽离出来,并用在今天的建筑上,让它更美观,更容易建造,所以把囤顶进行肌理、弧度、颜色的变形,增加了硬山和檐下的装饰。

  辽河口地区传统建筑的色彩都是材料的本色,今天把它和地方的重要的植物海滩上的碱蓬草的红使用上了。而且建筑增加了二层、三层,并让二、三层有一种叠落的变化。囤顶的弧线条不仅仅作为屋顶,甚至放到雨棚和阳台等地方。戏台的所有元素和符号都是从传统的戏部中提炼出,戏台的屋顶也是囤顶的变形。

  第二是渔业型临海,我们做了二界沟老码头的保护,二界沟是临海小渔村,涨潮的时候水会上来,退潮的时候,潮沟里的水就没了。这里保留了老码头和一个国家非遗级的项目——二界沟排船,但现在整体比较破烂,所以要进行重新的更新和打造。

  二界沟是辽东湾地区纬度最高的渔场,是渔业文化的传承地和孕育地。设计的整体构思是以一年四季的渔事活动为主线。对现有的老码头,进行尽可能的全方位保护。对现在已经消失历史有准确证据的,能够体现古渔雁文化的代表性的物质,非物质文化,结合史料和当地人的口述,进行尽可能准确的再现,对老码头脏乱的环境进行整治。这长长的一小块地,大概七、八百米,进深就是七、八十米的范围,我们分成三条表达线,一是沿河老码头的再现,沿着滨海路新的景观带,中间有四个街区。在整体的构思中,就是按照渔业的仪式活动组织的。最开始春天是织网补网,夏天出去捕捞,秋天加工,冬天就走了。整个码头的景观打造,滨河路景观打造都是按这样的时间顺序组织的,其实是把整个地块作为一个大网铺进行的设计。根据政府的要求,这里做了三个有特色的博物馆。里面可以看到整个布局的肌理是传统网铺的变形和重新组合的结果。

  船博物馆现在还在生产,木质平头船的建造是国家非常重要的非遗,《大国工匠》曾采访了船厂的厂长。这里要保留传统的工艺,还要保证正常的造船生产。所以我们现在把它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造船区域保护下来,可以做成不影响生产的可参观区域,前面破烂的旧房子进行改造。二界沟有渔家十二月歌,所以整个沿滨海路景观带的文化理念都来源于这里,从回到这个地方一直到满载而归,这是几个广场的设计。里面的小品都是使用当地鱼网和破船板制造的。

  对于挖掘与传承地域文化的建筑实践探索对我们来说是刚刚起步,我坚信这件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大家一起加油、努力。谢谢大家!

 朱玲:

  说得非常好,永远在路上。朴教授做了很多年的地域性建筑的研究,也获得了多次国家基金的支持。所以今天他跟我们分享的是实践的案例,很精采。在提取原型方面做了很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但对辽宁文化定位于辽河文化我们私下可以再探讨。流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起点,从黄河到河姆渡,但辽河能不能代表辽宁,我觉得这个还得专门研究一下,这是我的个人观点,非常感谢朴教授。

  接下来有请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的胡文荟教授为我们做题为《大连的历史建筑》的演讲。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的胡文荟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的胡文荟教授

  胡文荟:

  首先感谢王总。王总出的题,让我把这样一个PPT做出来。现在是一个读图的时代,今天我的PPT可能稍多一点。我的讲演题目是:《大连的历史建筑(上、下)》,其中,上部是中国古代部分。研究大连古代建筑的人比较少,今天有三个小成果可能是我们首次披露。如果下面还有提问的环节,我愿意回答大家犀利的问题,谁提问题,我还可以提供一份小礼品给大家。

  这是我能找到的最准确的大连分区地图,只是普兰店市现在已经改成了区。首先,让我们从历代中华文明版图来看大连在中华文明圈的位置。这些地图不是我画的,有错误可以找原图的作者。从最早的夏朝开始,到商、周及隋朝时期我们不在中华版图。大家看,其他的朝代大连虽然处在中华文明圈版图的边缘,但是,在近代没有被殖民前,从来没有脱离中华文明圈,因此这个地方存在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遗存。只是重视它们研究它们的人太少了。

  第一我们想给大家介绍的是石棚。最有名的是金县的小石棚。辽宁范围内有很多石棚,辽宁石棚较多最大的石棚在辽阳。这是金州小石棚,史上很早就有人去做研究。石棚,是古代的一种巨石文化,距今6000年前,有人说是墓葬,有人说是祭祀。石棚分布很广,从吉林、山东、湖南、四川、辽宁均有分布,但辽南地区的石棚最有名,瓦房店、庄河、普兰店等石棚数量非常大。

  第二是汉墓。其中营城子汉墓、旅顺汉墓。这是大连汉墓博物馆。有室内保存的有着大量墓葬出土,还有马蹄金、胡人雕像等高档文物出土,还记得我放得那么快的版图吗?此地在汉朝已经在中华的文明圈中。

  第三我们看看唐鸿胪井碑石刻,由于时间关系我不细讲它是怎么回事。我总结了10个重要的人物,公元713年,唐朝在旅顺的黄金山立了这样一块碑,1908年被日本发现后,1910年被连碑带亭移到日本的皇宫。这是重要的历史文物。刘含芳是清光绪年间是给这个碑加了一个亭子的清朝官员,又在碑上刻了30多个字。针对这块碑,日本有3个人很重要,富岗定恭把碑搬走的。这是没搬走的时候,清代此碑在旅顺的照片,当时已经被纳入军港范围内。这是所有的碑刻文字,唐朝人崔忻一共刻了28个字,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后面的三十一个字是刘含芳刻的,这是搬到日本皇宫以后的照片。这说明唐朝在这个区域也有建筑活动遗存。

  大连现存最多的古代建筑遗存,据我们研究,重点是一批在3座山城及2座城池当中的明清古建筑。这张图给我们指明了最大的方向,这是大连地区所拥有的我们所了解的近20座山城和10几座汉地城池所在地。比如大黑山山城,城山山城,巍霸山城。以及金州古城和复州古城。这是2015年我们的团队在《大连日报》上对我们所研究的10栋古建筑的前期的介绍。

  第一就是大黑山山城。它2014年定为国家级保护单位,此前是省保单位。这个是日伪时期拍摄的照片,已经关注到山城中的城墙。这是昭和二年(距今90年前)画的一幅画。我所介绍的古建筑分别是朝阳寺、观音阁、响水寺。朝阳寺中还有另外一个小寺院是石鼓寺。当时的图还清楚地画出了金州古城的基本全貌,当时金州古城还没被拆掉,80年代末才拆掉。照片中可以看到完整的城墙,从山城向下可以看到大连开发区的全貌,还留有一些城门,小的设施、水井、坍塌的城墙遗迹。要介绍山城的古建筑之一就是朝阳寺,朝阳寺不是最大的,但是最有趣的,它的剖面图可以看出,寺庙是先下坡,后上坡,呈现一个V字型。我们做了较为精确的测绘,也花了很长的时间。今天只是把测绘的一部分图拿出来看看,我们把彩绘包括木构件、装饰都记录下来。

  石鼓寺非常小,从山门绕进来,七、八号殿非常老,相传可以追溯到唐朝,所以是唐风,后期建筑都是明清建筑风格。这是寺庙里恢复了几个石鼓。之后是观音阁,它是以洞窟为主殿的寺院。也有一些历史的照片。响水观有一个很有名的地方,历代名人题刻比较多,比较有名的是晚清康有为的一首诗。因为它也是道观,所以主殿是三清殿、厚土殿。大黑山山城我们就介绍这三个重要的古代建筑,我们对它们进行了全面的测绘。

  在我们做研究的时候发现这样几件事,今天第一次跟大家交换讨论,一是山城和方城之间,北方少数民族是做山城,汉族人是做方城。二是最近做细部装饰研究,包括将鸱吻、兽头与关内的进行比较。辽南地域清入关前和入关后装饰细节的变化。90年代一些文保单位请了南方的工匠,把这些东西修复性地破坏了。大连残存的古建筑留存到现在不容易,如果用现在的方式修复,其实从另的角度破坏了很多东西。建筑不在于大小,我们既可以欣赏像天坛、故宫、颐和园那样皇家的东西,也可以来看一看“穿着小棉袄的村姑”。我们非常仔细地描绘这些装饰、彩绘。这是厚土殿,我们也做了渲染。

  第二要给大家看的是巍霸山城,在普兰店,典型的高句丽风格的山城。我们自己也描绘了这样的一张图。现在巍霸山城还留下一些城墙,这里我只介绍一个古建筑,就是清泉寺。清泉寺是大连寺院规模最大的,也是2014年从省级保护单位变成国家级保护单位。这个小殿看起来有些怪,还有拱,这是民国时期加上去的小殿,居然用了面砖。这是用大象做的套兽。清泉寺很老,现在可以看到明万历二十年供养人献的碑,各个时期的碑都有,甚至还有伪满洲国时期献的碑。

  第三个是城山山城。看起来还有很多建筑,因为它重修过一次,这些城垛都是恢复的,看起来保存得更完整。建筑有两个,一是法华寺,通过总图可以看到上院、下院两个院,是不同时期建的,但都很老。民国八年修复的上院,下院比上院老。我们从结构到装饰都做了一些研究工作。

  第二是普化寺,也叫天后宫。提到天后就会想到另外沿海地区一个崇拜偶像——妈祖。这是我们北方比较大的妈祖庙,北方管妈祖也叫海神娘娘。这个殿也挺有意思的,将原来一个硬山加了一个卷棚歇山,从正面看,等级更高了,形式感更美了,我也认为是一个修复性的破坏。传统辽南古建筑这样做了是否会被过度修复?彩绘、壁画等等都是。

  第四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个汉族城池,瓦房店的复州城。复州城的特点是只有三个城门,没有西门。这是城外拍的历史照片,比较模糊。这是南门,带有翁城,这是老县衙的照片,这都是古代的历史照片。起源我就不说了,这是复原模型。1976年粉碎四   人帮后,居然把城墙拆掉,原因似乎很简单,为了交通。这是现存的一些老店铺,东门翁城一个小城门洞还在,现在也作为一个文保单位。绝大部分城墙不存在了。因为城池比较平,没有水塔,在城东一段城墙上70年代做了水塔。因为这个水塔,这段城墙得以保护。我们看城墙内墙是石材砌筑,外面是完整的砖墙。

  城池内要介绍的古建筑之一是横山书院和永丰塔。这是永丰塔尚未修复前的样子,现在变成了辽代砖塔的样子。这是永丰寺,也是九十年代后修复的,所以我不把它当古建筑来看,因此也没有测绘。城里面两栋受关注的建筑就是横山书院和清真寺,横山书院是两进大院的府邸改造的,西边有小的跨院。今天时间关系不能多讲,只是给大家看看,横山书院也出了很多名人。

  第二个就是清真寺,从模型上看是3个卷棚顶相连,一会儿可以看测绘图。两个卷棚顶形成一个勾连搭,一个水平天沟形成这样一个效果。这是一个神龛位,这是入口部分,中间有5个拱,大间是主要的礼拜堂。五个连拱支撑了天沟的位置。我们认为中国的清真寺从唐宋元时期就有了。一开始都是阿式,大穹顶式和大龛式,到清中期变成所谓的中式,但都会用盔顶或卷棚顶去迎合穹顶,后来还有带玻璃幕的现代式。我们对礼拜堂里面的木结构形式做了分析。这个清真寺非常小,信众只有1400人,三、四百户左右。

  这是2008年《大连日报》报道我们做普兰店区城子坦老街的消息,2010年《大连日报》重提此事,将对城子坦老街的保护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城子坦在大连东部沿黄海这侧,曾经是普兰店的县府。永乐20年,即公元1422年,城墙上写着“归服堡”石匾额还在。日伪时期,在这个地方划了边境线,这条线以南是“关东州”,以北是“满洲国”。逐渐发展成商品集贸地,北方的渔货、山货和南方的瓷器、丝绸在此进行交换,形成了这样一条街,历史叫鱼市街,60年代为纪念烈士郑春满,改名春满街。这栋楼就是日伪时期的海关。这座道观解放后作为县府,60年代作为小学,现在恢复为三清观。老街也有一些文化节和庙会。我们也为此做了一些事,包括对街面后期进行不同的改造,店铺的改造,餐饮的改造,当时提出搞民宿改造,餐馆的改造,做了一些工作。通过我们把春满街进行改造和保护性规划,城子坦镇也申请到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总之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明显看出,大连是存在一批中国古代建筑的。中国古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论在建筑形态上,还是在建筑结构上,至始至终是承前启后,一脉相传,保持着相当完整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在集体创造和发展出来的,它与其他国家的建筑体系有着明显的不同,并且具备鲜明的特征。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谈及大连这座城市的历史时总是不自觉的提到1898,谈到老建筑时必谈近代殖民地建筑。但是大连作为殖民地的历史也不过仅仅40余年,并且大连从未脱离中华文明圈。

  好,这就是我想给大家讲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就是《大连的历史建筑(下)》,大连的近代建筑。因为内容大家比较熟,所以我可能用更快的速度给大家浏览一下殖民时期的大连城市及建筑。这张图是日本侵华战争后期,红色部分是抗日根据地,黄色地方是国统区,绿色部分是日占区。这是那条“关东州”和“满洲国”界限。大连被殖民40多年,时间并不太长,这是日俄战争,在旅顺打仗的情形,当然大家知道最后俄败日胜。

  大连近代城市是根据90年代我写的一篇文章来进行介绍,我不在这儿展开说了。整体有巴黎改建的影子,东部地区是广场加放射,西部地区是方格网加斜线,我分了三个年代段,不展开了。

  这是战后做了很少一部分,现代城市是1945年后大连光复,大连现在有一个统一说法,较特殊解放区时期,为解放战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有力的支撑与帮助,就是1945年到1949年。建国后大连走向新的现代化建设。1958年有一稿到四稿的总体规划。

  刚刚崔岩总把中山广场周边的建筑改造做了介绍。我们还原看一下,当时中山广场周边的建筑。大连近代建筑数量级非常大,经过改革开放以后,的商业开发之后,保存的效果不言而喻。2016年第十五届中国建筑近代史史学年会在旅顺召开,会议召开了四天,在大连也做过近代建筑的考察,代表回来以后说什么话的都有。大家也都知道大连的建筑保护是处于什么样的状态。给大家快速看看胜利桥、港湾桥、大连港、铁路医院、天津街。码头候船厅。前一段时间准备恢复候船厅前厅,作为国际邮轮码头的一个入口。现在又有一些阻力,可能还恢复不了。明天与会代表可能要去大连城市规划馆看看,在一层的展厅中,着重笔墨把这个区域给大家讲讲。这是青泥洼桥,从照片中可以看到确实有桥,这是五金交店,秋林公司,劳动公园的温室,火车头体育场。这张照片上的建筑后来变成了五四青年塔,后来变成了圆明阁,后来又变成了现在的大球。

  这是按年代排列的8处典型近代建筑,我们做了一些工作,打星号的,我们存疑。我们把西方建筑风格做了分析,后来把这几个所谓的风格做了镶嵌,最后比对,得出我们的结论。规划馆基本就是按照这个结论来讲解的。比如说维多利亚风格当中的城堡式,有正山墙,边上有塔,后面有大屋面,最后对八栋重要的建筑物的风格做了定义。刚刚我们看到那么多的建筑,保护得不是那么好,他们选了这八栋,我们就把这八栋进行简单的风格定义。

  下面给大家看三个例子和三个街区。第一个例子是大连理工大学市内校区(南满工专旧址)这是校址的最早期在胜利桥的团结街的建筑,后来在现在的位置建了校舍。我们建筑艺术学院有可能在最近一个时期搬将搬到那个地方去,现在邀请很多的有识之士集思广益做改建方案。谁做最好,不知道。终究会有一个人出来把它做好。今天的现状就是这样,保存得并不太好。

  第二个建筑是旅顺的老电厂,电厂作为工业建筑不存在保护不保护、文物不文物的问题。但旅顺比较重视,依然把它保护起来,保护的方式是从原址拆迁搬到新位置,把地腾出来,现在准备搬到轻轨站改成城市展览中心。去年6月14日拆到8月份,我们用了延时摄影表达了是怎么拆的,很仔细,所有的屋架、锁石、砖等都留下来了。这个老电厂1902年建成,至今已有一百多年,还是有价值的。

  第三个近代建筑也是一个要异地保护的兵营,我们现在也查到了资料,这个兵营是有制式的,不是建筑师的灵感。只有九百九十平米,在座有同学都参与了测绘和考察,这是历史照片。

  我们再花五分钟时间看看三个街区,第一个街区就是现在争议极大的东关街,保护、移走、部分保护,诸多方案几经反转。大连东关街是民族资本的发源地,具备一定的历史价值。出现了大量的所谓欧式、日式和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的建筑。此图中的建筑物有圆窗过梁,但屋面是中式风格,女儿墙也有民国风。总之现在争议仍然比较大。我们对东关街进行的研究比别人稍早一点点、多一点点,我们对一、两栋楼做了测绘,起码做了的周边分析和建筑的分级。这个分级给政府决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支撑。这是我们对老字号的调查,东关街的现状堪忧,院子里面更难看。

  第二个历史街区,一会儿陆伟教授要做详细的报告,我就简单说一下。明天有些会议代表要还去参观,甲方铁路部门给定成1894区,我们叫烟台街光辉巷,我们做的时候只是接手测绘工作。最早是27栋房子,后来加了2栋,29栋楼按原样测绘,给后来的改建和保护工作打下了基础。

  历史街区之三是旅顺的太阳沟。据现在的统计,十八大以后部队不允许持有房产,将房产全部移交给地方政府,553栋房子。品质都比较高,我们在这儿也做了分级,橙色是保护级别高的,里面有七栋国保级建筑。现在做的工作不仅仅是分级,还要检测。我们得把它们看成病人,有的血压高,有的糖尿病,还有的腰间盘突出,我们要记录下来,以备以后保护、加固、改造和利用。

  旅顺的近代建筑历史更长,建筑的水平更高,达到的文物级别也比较高。这是大和旅社,也就是溥仪皇帝从天津被劫持来东北后的住地,这些近代建筑历史事件的内容也比较丰富,所以这个街区的保护不是东关街可以企及的。但毕竟历史久远,建筑的破损程度参差不齐,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有的建筑已经被拆掉,这是普希金小学,现在还在,但保存得并不完好。

  这是2014年年底大连11个建筑师在《大连日报》分别写了和近代建筑有关的文章,激起了大家对近代建筑保护的意识。我向大家报告的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朱玲:

  感谢胡文荟教授,虽然超时很久,但想用这么短的时间呈现他这么多年的研究确实很困难。都说一座城市要有一座著名的大学这个城市才会有文化和精神,其实我想说一个城市大学里还要有著名的建筑系,这样才会有人去对这个城市的文化建成进行研究。很庆幸大连理工大学建筑系有一批教授在孜孜不倦地做建筑的研究和探索。

  最后请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陆伟教授发表演讲。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陆伟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陆伟教授

  陆伟:

  今天主要想介绍一下大连历史街区保护的情况,并通过大连胜利桥北烟台街(大连铁道1896花园酒店)项目的实践来和大家交流历史街区保护性更新的体会。从专业学者的角度来看,可能侧重历史建筑和环境的保护。但实践中如何理解保护与更新的关系,如何把握与平衡历史建筑保护的度是及其重要的课题。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大连城市的历史背景。

  这张是大连城市最初的城市规划图,跟今天不一样。这完全是一个方格网状的,有两个绿带空间通向大海,这是大连港的位置。这个规划是港口工程师做的,沙皇尼古拉二世认为,在远方大连建设的港口城市应该体现沙俄在文化和技术上的先进性,所以这个方案遭到了否定。

  这是1898年的规划方案,沙俄聘任了波兰籍俄罗斯皇家院士,提出了放射型道路连接圆形广场的巴洛克式城市形态,形成了今天的大连东部城市格局。1899年这个规划被批准,1900年开始胜利桥北的沙俄市政街区建设。这一市政街区位于现在的西岗区烟台街、团结街和上海路一带,街区以团结街为轴线,轴线近端的建筑为沙俄时期的市政厅,轴线两侧布置首任市长萨哈洛夫官邸(日本统治时期改作满铁首任总裁官邸)、行政办公、银行和商业建筑,是典型的还原城市形态。90年代中期团结街被改造成为“俄罗斯风情一条街”,街区两侧的历史建筑遭到严重的破坏。所幸团结街西侧至烟台街之间的中东铁路技师住宅及其职员宿舍得以保存,这一街区后被大连市定为历史保护街区。

  这是1937年日本统治时期的城市地图,大连东部的城市形态已经发展到图中的程度。日俄战争后,日本取代了沙俄获得了大连的殖民    权益,其大连东部的城市建设基本上是按照沙俄1898年的规划实施的。

  20年代日本统治时期,扩充了大连西部的城市规划,其城市形态呼应汽车时代的到来,采用现代方格网状与方形广场相结合的格局。1937年包括大连火车站、连锁街商业街区(现五金交电)、三越百货店(现秋林女店)、大连商场等建筑的青泥洼改造项目被建成,较好的衔接了东西两个城区。但沙俄时期规划的通向北部海岸的绿化带被取消较为遗憾。

  我们研究所对大连东部城区进行了多年的追踪与研究:

  这是南山近代住宅历史街区,90年代尚存660余栋近代住宅,现在仍存有400余栋。前两年经济比较好,当地住进了很多会所,所以房子没有被拆,被保留下来。除了七七街以北的南山1910项目被开发,现在仍存有400余栋。

  这是现在我们在做的是大连港老港区的保护与更新规划研究,港区内尚存四栋近代建筑,一栋办公楼(原来大连港务公司),原来的客运站21库,22库和15库。15库可能大家都去看过,5年前被更新使用,但从建筑特征来看,破坏比较严重,拟租期到期后进行修复与更新。

  友好广场、中山广场、港湾广场及其人民路沿线的历史建筑,构成了大连东部城区的线性历史文脉,重要历史建筑被保护较好,但由于规划控制管理上实施不力,历史建筑周边被一圈圈的高层建筑所包围,历史建筑环境遭到较严重的破坏。

  现在我们来介绍一下烟台街历史街区项目(大连铁道1896花园酒店项目)。烟台街项目位于大连胜利桥北,西侧为烟台街,东侧为团结街,街区占地3.4公顷,内存28栋历史建筑历史建筑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烟台街始建于1900年,主要为中东铁路技师的高级独立住宅,部分为户拼式中东铁路职员宿舍,沙俄时期共建造住宅25栋。日俄战争后,满铁接管了中东铁路,房产划归满铁所有,期间区内增建了3栋满铁技师住宅。解放后,其产权归属沈阳铁路局,住户均为铁路职工。

  至2010年10月我们接手调查时,其历史已超过110年,街区内基础设施管线都是铸铁材料,单体建筑结构均为砖混结构,由于年久失修。基础设施管线均已腐烂,建筑结构已成危房,街区环境满目疮痍。原本作为铁路职工住宅,其实早已很少有职工在住,大都是租给一些收破烂以及临时务工人员。环境卫生条件极差。

  这是规划局出具的规划条件,光辉巷、海洋街将街区分割为3个地块。我们首先将区内建筑根据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分类,绿色部分建筑物化为一类,黄色部分的建筑物化为二类,其它白色部分的建筑物为规划条件要求拆除的建筑物(建国后临时加建的建筑物)。

  我们拿到这个项目时,用于铁路职工动迁安置的费用已支付出4.5亿元,土地出让金需要支付7100多万元,前期资金总额已突破了5.2万元。按照更新后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核算,楼面价格已突破每平方米2.6万元,加上基础设施更新和建筑物修复费用,每平方米造价预计接近4万元。那么,修复后的建筑作何使用呢?换句话说,赋予其什么使用功能呢?这将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首先,沙俄时期的这些建筑物,其墙体结构为红砖砌筑(甚至无连续圈梁),屋顶为木构架,铁皮屋面防水构造,房间进深较小,修复后作为高级住宅使用或者出售显然无其可行性。

  在此之前的2005年,西岗区政府曾邀请上海新天地设计师伍德先生,参照上海新天地做了大连新天地的方案,结果因其区位条件闭塞、周边交通拥堵,环境卫生条件很差(跟上海新天地的区位和位置无法可比),以及俄罗斯风情一条街很难带入人流等等不利条件,结果导致招商失败,方案破产。

  2010之初,业主方沈阳铁路局铁路局最初提出将修复改造后的街区建筑作为沈阳铁路局大连培训和疗养中心使用功能。我们当时对大连现存的七仙岭等地区的各大部委疗养院和培训设施的使用管理状况进行了较深入的调研与分析,做出了否定的结论。

  最后在做出市场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将其改造成为花园式特色酒店的建议,并说服了业主。花园式特色酒店功能确定后,我们着手进行规划与单体建筑修复改造的方案设计工作。

  首先,在规划层面上,我们希望将整个光辉巷和海洋街对城市开放,以便于市民和游客游览和参观修复后的历史街区,并将B区B-1栋单体建筑改造成为历史街区资料馆,供参观者了解历史街区的史料,这是B区的平立剖面图。

  同时,按照酒店管理及其私密性要求,将保留修复后的历史建筑划分组成A、B、C、D、E、F六个内向庭院,并将客房入口移向庭院组织。按照酒店餐饮、娱乐、健身、美容等功能要求,将A区A-2栋单体建筑裁掉1/3栋长,后退出街区入口空间,并结合A区单体建筑的修复与改造设计了严格控制高度的酒店接待和餐饮中心,这是A区的平立剖面图;并在E区内侧规划设计了地下游泳馆和健身美容设施。这张是规划部门挂牌公示看板。

  单体设计:对待该街区现存的28栋历史建筑物,我们首先进行了基础工作。鉴于建筑外观修复及其结构加固的要求,聘请大连理工大学胡文荟教授工作室采用3D扫描仪进行了外观样式及其建筑细部的测绘工作;聘请大连市测绘院对平剖面构筑体进行了工程测绘;聘请大连理工大学结构检测中心进行了结构老化测试;聘请了酒店策划管理咨询公司提出了酒店策划方案;大连都是发展有限公司参与施工图设计,深圳装修总公司参与室内装修设计。烟台街项目方案设计2011年8月完成,2012年10月完工并之营业。

  项目建成后的体验:

  1、规划方案,因为考虑特色酒店要求,将客房栋入口内移形成6组内庭院落,所以在规划方案上希望增建或局部加建部分面积,用以增加庭院围合感未被规划管理部门允许,空间上以为有所遗憾;

  2、原A区规划的历史资料馆,后来经营者为了利润出租为酒店咖啡厅使用,实为憾事;

  3、由于施工周期过于急促,部分外立面材料未按设计要求实施,效果较差。

  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就先介绍到这里。非常抱歉。

  朱玲:

  感谢陆教授。可以看到我们的教授和建筑师为了城市的发展和保留文化遗迹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这正好是我们明天要去参观的项目。经过陆教授的梳理和介绍,对这个地块的前世今生我们也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明天的参观会有非常大的帮助,让我们的参观更有收获,更有意义。再次感谢陆伟教授!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就不做对话环节了,大家如果有问题还是可以提。胡教授还承诺有礼物给大家。

  问题:胡教授您是怎么看待大连的殖民文化和中国古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

  胡文荟:这个题太大了。大连的确是一个殖民地城市,殖民地城市不存在殖民地文化。中国人对待殖民地文化的认识,我个人认为是不。我们的邻国印度和韩国都分别被英、日殖民过。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我们的东南沿海被多国列强殖民,但内部还是封建帝国。印度和韩国曾经被全境殖民,没有死角,再认识殖民地的问题上比我们深刻一点。印度全盘接受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以及议会制度,所以脱殖民有更多的障碍。中国某种程度上,一方面对殖民地从官方角度是非常正面宣传,非常痛恨那一段殖民史,但另一方面从民间,会有一批人或多或少崇拜殖民地所留下的东西,这是不争的事实,我认为认识是不足的,香港的脱殖民至今也没做好,所以这是一个大课题,同样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也是一个特别大的课题,所以你提的问题很大。从大连的角度不存在老百姓心目中有殖民地文化思想的问题。有都是坏思想,都应该去除的,礼物一会儿给你。

  现实中都不动是实现不了的。另外历史街区跟人物还不是一个级别,是成片的。历史街区的保护主要重视机理和外部的城市形态。有很多种不同程度的保护方法,要根据历史街区建筑、文物的级别来选择采用。

  另外历史街区的保护要赋予一个什么样的新功能?如果保护起来,但不赋予其功能,它仍然会死掉。这个房子死了,怎么让它活起来?前期策划的时候,一定要考虑。

  朱玲:

  这位同学如果还有不清楚的,一会儿取礼物的时候再深入探讨。胡老师还有礼物吧?问其他老师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可以把礼物贡献出来?(笑)

  今天会议效率很高,完成一年一度的学术盛会,也希望明天的参观更精采,也希望明年年会能够举办得更加成功,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

申请免费量房验房

icon

请输入1000以内的建筑面积

icon

请输入您的姓名

icon

输入您正确的手机号码

icon
获取动态密码

请输入验证码

icon
5
恭喜您预约91装修服务已成功
稍后会有客服联系您